一方自然-古典园林-江南第一家牌坊群
一方自然有一个古典园林组,看着他们在玩的也很有意思,有一天大家在晒牌坊,于是我想到了隔壁浦江的江南第一家,那里可是有着非常壮观宏大的牌坊群,这一回要去认真研究一下。
浦江郑义门,又称“江南第一家”,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,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。自北宋崇和元年(1118年)至明朝天顺三年(1459年),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,被称做“廉俭孝义第一家”。
“江南第一家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“牌坊群”。九座牌坊相隔不远,依次矗立在古镇前,这一次过年去,牌坊上面挂着大红灯笼,特别应时应景。九座牌坊依次排开,壮观宏伟,有很多人牌坊前拍照。九个牌坊分别写着“江南第一家”、“孝义门”、“三朝旌表”、“有序”、“恩德”、“麟凤”、“取义成仁”、“礼部尚书”、“九世同居”,每个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,向我们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。
第一坊“江南第一家”
牌坊群的第一坊“江南第一家”:位于路边的广场上,“江南第一家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,我感觉所有牌坊里面是这一块特别漂亮。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,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,几千人同财共食,和睦相处。当时,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,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,朱元璋在洪武18年(公元1385年)亲赐“江南第一家”予以旌表。
郑氏同居始祖郑绮,性仁慈友爱,事亲至孝,奉“修身、齐家、平天下”为崇高理想,临终之时命子孙同居不分家,到郑氏家族解体达十五世三百三十余年,人口三千余同财共食,其事迹受到宋、元、明三朝数次旌表而名震朝野。
这个上面的字效果非常差,根本看不清,费了好大的劲,才把有关内容都摘要下来,放在正文中全部分享给大家。
第二坊“孝义门”
牌坊群的第二坊“孝义门”:一年,浦江遇大旱,灾民遍地,入赘迁居的始祖郑淮跟其妻宣氏商量,卖农田千余亩用来救济灾民,并花掉了大部分家财,救活了无数的灾民和乡亲。后人为纪念郑淮夫妻的大恩大德,便称他们的居住地为“仁义里”。
郑淮孙郑绮,倡导家族同居,其人以孝义闻名,到同居六世家族大兴,名震乡里。县府行文上书中书礼部,朝庭旌表其为“孝义门,后”人就称郑氏居住地为“孝义门”。
第三坊“三朝旌表”
郑氏同居事迹受到宋、元、明三朝旌表。
南宋乾道年间,赐号郑绮“中素处士”。元至大四年,即1311年,首次旌表为“孝义门”。元至正四年,再次旌表为“郑氏孝义之门”。元至正二十年,即1336年,时为吴王的朱元璋命有司建“旌表郑氏孝义之门”,即本牌坊。
明洪武十八年,即1385年7月,家长郑濂进京谢恩,帝曰:“你家九世同居,孝义名冠天下,可谓江南第一家。今后每岁朝见,可与颜、曾、思、孟(指颜回、曾参、子思、孟子)子孙来朝,同班行礼。”洪武二十三年,即1390年4月,朱元璋又亲书“孝义家”。明建文三年,即1400年,建文帝亲书“孝友堂”。
第四坊“有序”
郑氏家族特别看重有序,在郑氏宗祠专门辟有“有序厅”、“有序堂”作为明礼的场所,要求族人“长幼有序、管理有序、工作有序、生活有序”。为了实践家庭的有序,就涌现出了一部名载史册的《郑氏规范》。
明朝建立之初,郑氏家长将《郑氏规范》作为礼物赠送明太祖,朱元璋感叹说“人家有法守之,尚能长久,况国呼!”而蜀王讲得更明白“岂特郑氏一家可行,我国家用之亦宜”,直接把它比喻为国法了。
这里漏拍了一块反面的牌坊
第五坊“恩德”
明成祖继承大统,任命郑榦[gàn,音同:干]为湖广道监察御史,出使南国。郑榦上任后“议罪问刑,不可苛虐,多从宽议,务在平反,著绩两省”。百姓们在海滨建立郑榦的生祠,表示永不忘其恩德。
郑氏家族对出仕为官居的子孙要求甚严,在其《郑氏规范》中专门制有三条规章,要求出仕者忠君爱国,清廉勤政。如有赃墨闻者,生则于“谱图”上削去其名,死则不许入祠堂。因此,元、明、清三朝,郑氏在朝为官的多达一百七十三人,却无一人贪赃枉法。郑氏家族以其家庭立规,来制约仕官者清廉为政,这也是廉政建设上的一大创举,足可资后人借鉴。
第六坊“麟凤”
元顺帝时,太师脱脱举郑深为太傅府长史,并命郑深教授其子哈刺章。当时,皇太子正由脱脱负责教学。于是元顺帝就下旨让皇太子一起求学与郑深。皇太子知郑深家以孝义闻名。因此,常问郑氏同居之事,郑深如实告知,皇太子赞叹不已。于是乃亲书『麟凤』二字以赐,取同居为国家之瑞,有若麟凤。
第七坊“取义成仁”
“取义成仁”说的是郑洧保护兄长,毅然替死的舍生取义之举。明洪武十九年,皇帝下召:全国丈量耕地,编绘鱼鳞图册。其间有人行贿,隐瞒田产。后事情败露,当时作为粮长的郑濂深受牵连,将预押解京师问罪。其弟郑洧闻知,说:“此行必死不返。兄长年高八十,白发苍苍而远行,客死他乡,是义门无人也。吾得死于兄弟情义,才不愧对扬州之祖。”遂毅然代兄起解。竟屈死京师。事后查明系被冤屈,明太祖闻知深感痛惜,赐用银子铸郑洧头像一尊,并谥号『贞义处士』。后人也称郑洧为“银头太公”。
第八坊“礼部尚书”,背面书“大宗伯”
郑氏义门子孙在宋元明三朝的三百多年里,出仕官员达到173人,而职位最高的就是礼部尚书郑沂。洪武三十年,郑沂授礼部尚书,时时以社稷为念,处处为民着想,勤政廉洁,为朝中官员表率,深受洪武帝赏识。一次,明太祖召郑沂至殿前,曰:“你家大孝大义,累世同居,前朝虽有仕官,但未达显贵,朕今使你大贵。”郑沂奏曰:“臣乃一介布衣,恐才不满,难当大宗伯之重任。”帝曰:“你休没有志气,你是义家,与我掌天下礼仪,只要你把守家法六十年与我义掌一颗印。”郑沂又奏道:“臣家蒙皇上隆恩,有田地山塘,已够臣家开支,朝廷俸禄不敢领取。”帝曰:“俸禄乃朝廷养贤者,你却不要,随你就是。”郑沂做官辞俸的美谈一直传唱至今。
洪武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,于1399年5月驾崩,由礼部尚书郑沂主持举行了宾天葬礼。
第九坊“九世同居”
九世同居成了郑义门同居时间长的一个写照。可以看到牌坊上面的九狮图,寓意“九世同居”。在造型上,既有苍劲威武的雄狮,也有慈祥可亲的雌狮,还有生龙活虎的幼狮,呈现出九世同居的和乐氛围。至明代中期,郑义门同居一直延续到十五世,达到360多年。
反面是一门尚义
有趣的是九座牌坊虽然建筑风格有些相似,建筑材料却各不相同,有砖木混合结构的,有木结构的,有石雕的,有砖雕砌的,大概和它们的来历也有关系。其实它们最早是分散在郑宅镇各个村落的,后经当地部门规划,才将镇上颇为典型的牌坊集中在古镇入口处,形成这里独树一帜的风景。
在郑氏宗祠里还有一排非常宏伟的柏树,上次特意对这些柏树进行了观察。